优惠活动当前位置:奇亿娱乐 > 优惠活动 > >

30后你还会记得银联是什么吗

  园丁赞是 今年“双11”期间,全国人民剁手剁出了新高度。仅“双11”当天,天猫平台的交易额就达到惊人的1207亿元。

  说到这,DT君很好奇的是,这1207亿,有多少是通过传统的网银平台支付?又有多少是通过之类第三方支付的呢?

  国内传统的银行支付和新兴的非银行机构的互联网支付在过去几年,一直都“缠斗”得不可开交:支持、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商家从星星之火到遍地开花,而银联迫于压力,也加速推动自己的“闪付”功能,并且和 Pay实现了合作。

  不过,如果从数据上来进一步来分析,就不难发现,过去几年,相比新兴的非银行机构的互联网支付,传统的银行机构几乎是“完败”。

  按照央行的数据,从支付金额来看,包含了互联网支付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金额近三年以大步快跑的节奏蹭蹭蹭往上蹿,并在2015年第四季度一举赶超了银行卡交易消费业务的金额以及银行卡信贷规模总额。

  据央行官方介绍,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除了包含互联网支付,也包含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这4类支付方式中,互联网支付对总体业务金额的贡献量无疑超过了其他3类支付。

  另外,从支付笔数来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早在三年前其实已经超过了银行卡交易消费业务了。需要指出的是,3年前还只是交易笔数超过银行类机构,到了2015年四季度,交易额也已经超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非银行机构的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小额、高频特点。(仔细想想也对,你买个奶茶也不好意思刷信用卡吧)。

  接着再来看看各类支付APP的覆盖率……这其实也不用看!对比支付类APP和银行信用卡APP的覆盖率,支付宝毫无悬念地以压倒性优势位居第一。

  按照TalkingData的数据,在信用卡APP排名中,工行APP“工银融E联”位居第一,这部分是依托于工行在国内庞大的用户基数。信用卡APP覆盖率排名第二的是的“掌上生活”APP。招行是国内市场化做得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掌上生活也因其优惠多、用户体验好而广泛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名前十的支付APP以及信用卡APP中,支付APP的覆盖率(深蓝线)都在信用卡APP(浅蓝线)之上。

  其实,央行的态度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早在2015年年初,央妈可能隐约感觉到,非银行的互联网支付机构是个角色了。于是,就有了央行支付结算司2015年4月在央行官网的撰文。文章将非金融支付机构在当时的支付格局中定位为“补充地位”,并表示未来支付服务市场的主导者还将是银行,二者(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是竞争与合作关系。

  ▍为了对抗第三方支付,银联正加速布局支付领域

  面临着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日渐崛起,银行一方的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全国银行卡联合组织的中国银联,为此也被迫发起了“绝对反击”。

  2015年12月,中国银联与苹果公司和三星签订了支付合作协议;次年二月,银联借着 Pay正式进入中国的契机,开启反击攻势。中国银联至今已与三星、苹果、、小米等公司进行了支付合作:

  如果说支付宝、微信的用户习惯是从软件(APP)的使用培养起来的,那银过与各大品牌机合作,可能是希望以硬件(手机产品)为入口,培养用户的支付习惯。说白了,银联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当你买奶茶举着手机想付钱的时候,可以多犹美娱国际娱乐豫片刻到底是用XXX Pay还是用支付宝/微信。

  银联这么拼,各银行也没落下,为了能绑上用户的手机终端,大家都用尽了洪荒之力。

  例如今年9月的iPhone7的订购,和苹果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后,还顺道推了一个自己的小活动,即通过Apple Pay刷招行信用卡满足一定条件就返现100元。但是这里的“一定条件”颇为苛刻:要至少使用Apple Pay刷招行信用卡5次,且还要满足一定金额,才能拿满这100元返现。钱虽不多,但“麻烦”却不少,招行希望借此来培养用户用Apple Pay刷信用卡习惯的“小心机”,在这里显露无疑。

  银联瞄上的“常用设备”除了手机,还有手表。2015年10月,银联与Swatch发布了一款非接触式支付腕表SWATCH BEAMY,这块手表内置近场通讯技术(NFC),这使得手表就像一张银行的借记卡,消费者在商店的非接触POS终端挥一挥手,就能付款了。

  然而,当时Apple Pay尚未正式入华,国内市场对近场支付技术普遍不了解,关注度并不高。这款Swatch手表推出后,好像也没折腾出很大的动静。

  ▍第三方支付侵蚀下,银联的优势已经不多

  回观过去三年,移动支付的战役从线上打到了线下,从软件打到了硬件。

  曾有分析称,即使是瓜分了线上支付这块蛋糕,BAT今天没能拿下的地方主要是两块:一块是线下,如机场、超市、专卖店等相对大宗消费场所,用户还是习惯用银行卡刷卡消费;另一块是大单消费。

  关于线下消费场景,银联的势力已经在逐渐瓦解。现在用手机付钱这件事已经相当普遍了,无论是三四线城市的社区便利店或者一线城市的个体户水果摊,常常都能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来结账。此外,微信和支付宝为了争夺用户,补贴一直没停过。你在餐馆、便利店用支付宝/微信付钱的时候,常常会随机减掉几分、几毛或者几块钱,虽然你可能不差些钱,但用户体验绝对是棒棒哒。

  大单消费场景,今天看来,是银联仍保有优势的为数不多的支付场景之一了。例如在珠宝店购买首饰,几乎没有人会采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或是钱包进行付款,还是会老老实实地使用信用卡或是银行卡。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未来在哪里?

  在第三方支付工具出生之前,可能从来不会有人想到,银行的支付系统会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挑战。

  最初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中的支付问题。中国第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首信易支付的网关支付平台,诞生于1999年。当时中国的金融基建环境还不足以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便有了生存空间。

  对比习惯用信用卡进行网购支付的美国,虽然当地也有PayPal作为第三方支付方式,但PayPal在美国本土的支付市场份额很小,与庞大的信用卡支付比起来微不足道。Paypal的跨国支付优势十分显著,但其在美国的规模占比远远不能与中国的支付宝相提并论。

  第三方支付工具出生之后,也曾有人操心另一个极端的事会不会发生,即互联网支付是否会“脱媒”。

  “脱媒”是指交易时跳过中间人,使交易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具体到支付的场景,可以简单理解为,当A方想要付钱给B方,A方可以直接把钱打给B方,而不用在银行间倒腾。金融脱媒其实是金融高度发展的产物,与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退出等都有关系。

  支付层面的“脱媒”是否会在中国发生?央行的回答是否定的:

  互联网金融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金融“脱媒”,但就互联网支付而言,“脱媒”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账户服务。因为无论哪一种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最初和最终的资金转移都必须通过银行才能完成。除非现行的法定货币发行权和货币发行机制被彻底改变,或者支付机构依法转变为银行。

  可能觉得这么说有些言重了,央行文章后面也承认:

  当然,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通过提供支付账户服务,在有限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还是实现了支付“脱媒”。正因如此,才形成了支付机构与银行在支付市场的竞争。

  DT君来总结一下,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诞生是当时金融工具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生活需求的发展而造成的,但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要真正做到脱离传统银行、甚至是取代银行而独立发展生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上一篇:朗润荐读:《迷失的帝国: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

  作者:mm70088  来源:本站  点击:138  发布时间:2016-11-17 20:07:50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网易人工智能总监刘锐: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赚钱

下一篇:美娱国际注册:俄罗斯欢迎中国互联网公司入驻

推荐内容